推廣閱讀教育超過七年,同時身為品學堂創辦人與執行長,又是《閱讀理解學習誌》總編輯的黃國珍老師,對於閱讀,以及「閱讀理解」背後所代表的能力,有著深刻的見解。
在這個世代,究竟「閱讀」具備了怎樣的重要性,以及這個能力能帶給我們什麼呢?
人類最原始的閱讀:世界是最原始、巨大的文本
回想起以前的學習經驗,國珍老師笑著說,過去對閱讀的態度是,「好像我只要把字讀完,就擁有這篇文章。」但是文章裡面的所有內容、對這篇文章的認知,都是老師給的,「我們很少用自己的能力去閱讀一篇文章。」我們一字不漏抄下黑板上的筆記,形成一種「記憶性」的了解。
這種學習方式最為可惜的,就是浪費了人類大腦最了不起的功能—思考。
那到底什麼是閱讀呢?國珍老師思索了幾秒,用自己的例子說明,「我現在每天一起床,還是有一個習慣,會走到窗外去看看,想知道今天的天氣、天空是什麼樣子。這其實就是人類最原始的閱讀。」不是讀文章、書本或新聞,而是閱讀環境、閱讀這個世界。
國珍老師繼續解釋,「在沒有文本的時代,人類所留下來的最早的紀錄,其實是關於大自然環境。」
人類一睜開眼,看到的就是這個世界—世界其實是最原始而巨大的文本。」
而隨著時間推進,世界和閱讀的形式都產生了變化。
現在的世界,被各式各樣的資訊覆蓋著,而這些資訊,其實都來自於某個作者、或某位創作家「轉譯」他所看到的世界。一位記者報導香港反送中的新聞,是一種轉譯;一個攝影師按下快門,拍下瘦成皮包骨的北極熊,也是一種對世界的轉譯。
「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、吸收到的資訊,都是別人轉譯的。文學作品也是,某個作家在某個時刻,開始回望他的一生,看到眼前的景色,心中有了投射, 一首詩就這樣被寫出來了。」
這些轉譯,讓我們得以透過不同的觀點,去理解世界,「我們在閱讀的時候,除了藉由不同的
文本去認識我們沒有看見的世界,同時也藉由文本去了解作者,也就是除了自己之外的他人,是用怎樣的眼光、怎樣的思考來面對生活。」
而在「理解世界」的過程中,最不可或缺的,就是思考的能力。
以前,知識是從別人身上「記來的」,但現在,世界變化快速無常,我們需要學會用自己的能力,去閱讀、理解這個世界。回到老師、教育者的角色身上,「老師只是提供不同的觀點,去豐富學生對文章、文本的理解,這和原本的教學方式有非常大的差別。」
我們如果失去了思考的能力,就失去閱讀世界的能力,「眼睛一睜開來,我們就在閱讀這個世界啊,」
培養素養,就是培養回應世界的能力
廣義來說,「閱讀」其實不限於書本、文字。
世界是由眾多訊息所組成的巨大文本,我們如何理解「世界」這個文本,都取決於我們怎樣認知訊息、找到訊息的意義,也因此,閱讀能力在當今世界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。
108 課綱所強調的「素養導向」教學,也正說明了國珍老師在七年前推行閱讀教育的初衷,也同時是台灣教育、全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。
從七年前到現在,國珍老師意識到,教學現場的改變迫在眉睫—老師的教學能力持續提升是好事,不過,素養導向的評量試題,或是能夠有效培養學生能力的文本,老師很難自主生產,校園內的普及率也不高。
「但是學生的學習,不能因為沒有素材就卡住啊!不然台灣的教育要卡幾年?」國珍老師便與 PaGamO 創辦人葉丙成合作,建立 PaGamO 素養品學堂,把過去七年推行閱讀教育所累積的大量文本,結合PaGamO 遊戲化的學習系統,解決素養導向的教學問題。
PaGamO 素養品學堂就解決了三個問題:第一,透過遊戲化學習,提升學習動機,解決學生練習不足的問題;第二,PaGamO 素養品學堂的系統後台,針對學生的回答做大數據分析,解決學校測驗卷難以檢核整體成效的問題;第三,則是透過後台的學習報告,讓老師與家長知道孩子的強項與弱項,讓差異化教學得以落實。
認得字,不算是會閱讀;有了知識,也不代表就能理解。最重要的是,要培養、練習讓自己擁有將知識內化成觀點與應用的能力。
考試和學科,只是驗證孩子是否具備「素養」這個能力的工具,真正的素養,其實是存在於生活中,就像國珍老師說的,